二战结束后,朱可夫在苏联政治舞台上的迅速失势引发了广泛讨论。有人认为,最直接的原因是在胜利阅兵上,朱可夫取代斯大林检阅三军的事件。这一举动被视为一个导火索,尤其对于一位67岁的老人来说,要骑马完成整个阅兵仪式线下配资平台,无疑是冒着极大的风险。虽然斯大林由于健康原因无法亲自上阵,朱可夫便被推举为替代者,然而他在阅兵中的表现却显得有些过于张扬。每当他经过一个方阵,总要停下来接受官兵们的欢呼与致敬,这种过度的举动,甚至有些耀武扬威,让人觉得他在刻意表现自己。
众所周知,斯大林是一位卓越的权力操控者,正是因为他的信任,朱可夫才能在苏联的高层军政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。可以说,站在斯大林的角度,他从未怀疑过朱可夫的忠诚,决定是否继续重用他,完全取决于朱可夫在特定时期的利用价值。然而,二战结束后,形势发生了变化。随着战争的结束,苏联军队的规模突破了1200万,战争渐行渐远,如何安置这些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,成为苏联高层面临的难题。
展开剩余77%斯大林深知,如果不妥善处理这些将领,势必会在权力核心内部引发连锁反应。为了避免这一局面,他的策略是:在满足这些军事统帅的虚荣心的同时,尽力剥夺他们的兵权。而与朱可夫不同的是,尽管许多将领感受到高层的冷遇,但他们能够理解当时局势的复杂性,且大多数人也愿意接受新的安排,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。即便是那些情绪常常外露的科涅夫,也没有过多反驳。唯有朱可夫,他始终不愿接受这种安排,表现得极为抗拒。
苏联红军在其成立初期,曾面临过种种艰难困境,尤其是在军官人才匮乏的情况下,政府不得不从各类背景的人中选拔将领。很多被吸纳的旧俄军官忠诚于苏维埃政权,但由于背景复杂,这些人时常被视为潜在的危险。为了有效控制军队,苏联高层设立了政委制度,旨在加强对军队的思想控制。然而,尽管政委们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,他们也常常面临更为艰难的考验——不仅要面对敌军的威胁,还要带领部队冲锋在前,因此政委的伤亡率远高于其他军官。最高统帅部甚至在1943年下令,禁止政委们轻易带头冲锋。
至于朱可夫,他不仅军事才能突出,且屡屡在关键时刻扭转局势,因此苏联高层在很大程度上容忍了他的“作风”。例如,像麦赫利斯这样的高级政委,虽然以大本营代表的身份到各个战线巡视,私下却经常将将领的负面消息捅给斯大林,但斯大林并未深究。而朱可夫,则是因为其出色的军事表现,享有了一定的特权,甚至几乎没有受到政委制度的约束。
然而,随着战后形势的变化,朱可夫的强势表现开始成为他失宠的根源。在批斗开始后,许多曾与朱可夫有过冲突的将领纷纷出面指责他,最先站出来反驳他的是与他不和的科涅夫。随后,罗科索夫斯基和华西列夫斯基等人也挺身而出,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反对声浪。对于斯大林而言,问题不在于是否处理朱可夫,而在于是否得罪了背后强大的军方势力。如果任由朱可夫发展下去,不仅可能激发更多类似“朱可夫”的人物起而争权,还可能将苏联军队拖入无序状态。因为,军人介入政治,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。
尽管如此,斯大林也许没有料到,朱可夫的性格永远不会满足。即使在经历过生死考验之后,朱可夫依然没有收敛,反而更加肆无忌惮。他经常打断赫鲁晓夫的讲话,甚至在公开场合对赫鲁晓夫进行“指导”,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权力。凭借自己在战争中的功勋,他仿佛认为一切都可以由他主导。最终,赫鲁晓夫忍无可忍,彻底将朱可夫清除出苏联高层,不仅如此,朱可夫连一个偏远军区的指挥官职位都未能保住。
朱可夫的失势,既是他个人性格的直接体现,也是苏联政权对于军事与政治关系处理的一次重要教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可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